来源:医药网 时间:2021/6/11 09:54
医药网3月19日讯 国务院机构改革,医改主导部门重大调整,对于新组建的国家医疗保障局,一位业内资深记者评论道,医疗保障局不是挂靠在某一个部门下,而是一个统筹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主导机构,可以整体协调支付体系的强势机构。
这个机构到底强势到什么程度?有行业专家向赛柏蓝表示,医保局成立,必然加速医保方向的改革,会使现行药品招标管制政策作废。
▍定价、采购、支付三合一的超级医保局
3月13日,大部制改革落定,国家医疗保障局横空出世。有媒体评论,一夜之间,主导“三医联动改革”的主要政府部门的职责大调整。
新成立的医疗保障局合并了人保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原属于卫计委的新农合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发改委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药品和耗材的招标采购职责;还有权监管医保类医疗服务行为和收费;同时将其征收医保、生育保险费用的职责交给税务部门负责。
此次机构改革之后,国家医疗保障局实现“三保合一”,一跃成为最大采购方。
此外,发改委药品和医疗价格管理职责被纳入医保局。也就是说,最大的医疗服务和药品购买支付方,有权力决定药品和医疗价格。
医保局一方面管着每年数万亿的医保钱袋子,另一方面又管理药品和医疗定价;药品和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对医保类医疗服务有监管权力;在新机构设置下,国家医疗保障局已经成了统筹三医改革的“超级医保局”。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就说道,“如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要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国家医疗保障局代表需求方、支付方,这种提供方和需求方的角力,对患者甚至整个市场是比较有利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有定价权,有钱又有权,这对医保局的控费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毕竟之前医保药品,发改委管定价、人保部管医保目录、卫计委管招标采购、最后由医保来支付,花钱的谈不了价格、管不了规范使用,结果造成医保压力越来越大。
▍医保资金高压下,医保付费机制改革将大大加速
有评论认为,“医保局”之所以权力空前之大,主要就是因为目前全国医保的严峻局面——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医保的普及,现在医保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
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也发文提出,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医疗技术进步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几个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医疗需求和供给进一步膨胀,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弊端日趋明显,保险方和供方之间的冲突开始逐步加剧。
关于过去长期以来医保按服务项目付费,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牛正乾曾撰文分析,在现有按项目的医保付费机制下,某种程度上虽然能够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工作积极性,但很容易发生医生诱导需求和促使医疗机构提供过度医疗的现象。
在按项目付费机制下,只要医院针对医保患者使用医保目录内的品种,理论上就可以纳入医保支付(报销)范围。又由于过去医院有15%的药品加成收益或私下议价返利(2015年之前),销售药品就成为了医院的利润来源。自然,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倾向于多用药、用贵药。
朱恒鹏也表示,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机制下,医患双方均具有选择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的激励,医生由此可以增加收入,患者则会得到更多对其来说廉价的优质服务。
在保留医患双方自主诊疗权的情况下,这种支付模式必然导致严重的过度医疗,医疗保险肯定不敷使用。
现在,定价、采购、支付三合一的医保局成立,并且被国务院赋予其统筹三医联动改革的重任,医保付费机制改革必将加速推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也向赛柏蓝表示,医保局成立后,医保支付改革将加速。
早在2017年6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即“国办发[2017]55号”文件下称《指导意见》),就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且提出明确的时间表。
《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要求未来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并要求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
▍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打包付费”将全面推广
今年2月,人社部已经公布了医保按病种付费病种推荐目录,一共130个病种入选。
更有专家向赛柏蓝透露,截止2017年9月,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累计印发数量达到1212个,涵盖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全覆盖,基本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随着明确临床路径的疾病越来越多,纳入按病种付费的病种也必将越来越多,未来,预计95%的药品都将被覆盖在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付费方式之下,而医保目录的价值可能是作用于其余5%的药品使用,或患者自费项目的参考对标。
以前的状况是发改委管定价,人社部管医保目录,各地卫计委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到了各级公立医院还有形形色色的二次议价。
一旦,按病种付费为主的